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公司产品 >> 教学改革 >> 正文
教改经验之借鉴(2)——中国梦进课堂 上海大学“大国方略”通识课引轰动
2016年05月29日 08:12  点击:[]


 

  通信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杜蓝天说,他是不停地刷页面,赶在网上报名开放的第一时间才选课成功的,“选到课的同学坐在位子上,旁听的同学只得坐靠边的楼道或讲台前的地板上。”而会计专业女生徐迅说,她上学期就已经选过这门课了,越听越入迷,还想着再选,但实在是人满为患……拿到听课证的同学直喊幸运,没报上名的同学不是主动去“蹭课”,就是念念不忘地总想着去抢名额。这便是上海大学开设的“大国方略”课程出现的轰动效果。   

  今天,由该课程策划人、上大教授顾骏主编的专著“大国方略——走向世界之路”出版面世。“这不是教材,因为国家和国际形势变化飞快,纵然老师们想把各专题所讲述的最新发展情况纳入文章中,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每天不断地有新材料飞来。”顾教授说,将“走向现代大国的中国”“从中国梦到世界梦”“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”“龙性中国:守护有底线的和平”“守成与新兴:大国关系的主轴与机枢”“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丝路”“高铁出国:应对财富全球分布的挑战”“创新: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”“超越趋同和冲突的中国智慧”等源自于“大国方略”课堂上的主题内容汇集成书,并不是为了供学生们反复阅读,而是想在当今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,培养大学生们一种能看懂大局、把握大势的气度和眼界。   

  为了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“进课程、进课堂、进头脑”,上海大学于2014-2015学年的冬季学期推出了全新的通识选修课“大国方略”。顾骏说,这门课的开设,源自他与时任上大党委副书记、社科专家忻平,以及上大教务处副处长、思政课名师顾晓英两位老师的一次闲聊。当时,大家觉得党的十八大以来,深化改革新政频出,转型发展步伐加快,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走向大国、走向强国的进程,在认识上还有些模糊,缺乏系统的理解。“能不能开设一门课,帮助同学们把直观感受转变成理性认识,全面理解中国国情、中国道路呢?”于是,三人一拍即合,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后,课程很快细化成型了。在市委宣传部、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,学校汇集了多学科的精兵强将,组成授课教学团队,其中不乏哲学、社会学、法学、经济学、国际关系学等领域里的名专家、名教授。   

  同为课程策划与主讲人之一的顾晓英说,这门课是专为90后大学生“度身定做”的,是直面当下国情教育的薄弱环节。她说,长期以来,国情教育似乎已形成固定模式,侧重于将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,有明显的“代学生做判断”的倾向,内容经常过于务虚或脱离鲜活的社会现实,无法让年轻人产生亲近感。为了维持课堂气氛,有的教师在讲课时过分迎合学生,或“开无轨电车”或拼凑网络信息。而“大国方略”则是从当今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兴奋点入手,将全球态势和中国重大举措引入课程,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材料。讲课的内容力求契合青年学生的迫切需求,探索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大国国民价值观。可以说,“大国方略”与普通的思政课有着同工异曲之妙,核心是中国梦和中国道路,是没有思政课名称的“思政课”。   

  生命学院王敏嘉同学说:“每一次听课我都会热血沸腾,作为一名大学生,怎能不关心国家大事,且与时俱进呢。”经济学院赵鑫同学说:“选对了一门有思想、有深度、充满理性色彩的课程,这才是我们大学生真正需要的通识教育。”材料学院李浩然同学说:“老师用循循善诱之法引导大家进行全方位思考,让我们了解了国家的发展理念、轨迹和愿景。”……每星期二晚上,在上大J楼102教室,三节课连上的“大国方略”,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追捧,在学生中反响强烈。回忆起“大国方略”第一次公开选课的情形,顾晓英说:“原以为能有50个学生选课就不错了,哪知当天傍晚课程刚挂上网,一下子就选满了,最终确定选课人数为144人,其中还有8名职工呢。”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5年11月13日  


 


关闭